
版号 : 4
版名 : 专题报道
日期 : 20150811
引题 : 云南航天
期号 : 2941
标题 : 彩云之南的峥嵘岁月
作者 : 魏京华
云南的航天工业起步较晚。三个骨干企业5042厂、5052厂、5072厂,最初是由五机部(兵器工业部)牵头,在云南选点建设的第二套鱼雷生产基地“十厂一所”的一部分。
1970年6月,云南鱼雷基地各厂(含云南三厂)移交六机部(船舶工业部)建制。
1978年10月20日,云南三厂由六机部移交八机总局建制,由此加入中国航天的大家庭。1981年10月,云南三厂随八机总局并入七机部(航天工业部)。
1987年,云南三厂完成三线调迁,结束三线建设时期。
1988年6月,迁出三线地区的云南三厂合并成为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。后更名为云南航天工业有限公司,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直属公司航天汽车的所属单位。
滇中高原东部,重峦叠嶂,遍野翠绿。汽车驶过几十里山路,终于在爬上最后一个山坡时,陷在了泥里,再也动弹不得。
“路还是老样子,一点没变”,王沉走下车,已经年近70的他如今很少来这里。站在山坡上,极目望去,远处现出几栋孤零零的红砖建筑,高低错落分布在山沟里。这里便是云南三厂之一5052厂的旧厂区。
重游旧地,思绪万千。王沉说,闭上眼睛,他的脑海里就会像放电影一样,播放出当年的那些画面。
艰苦创业
时间拨回到45年前。
提着箱子,背着包,坐了几天火车的王沉终于再一次踏上了地面。这位西北工业大学的高材生,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云南参与三线建设。
下了火车,他先是坐汽车,后坐马车,最后步行前进。每换一种交通工具,就意味着他离繁华的城市更远了一步。终于,在走过十几里山路之后,他到达了目的地。
“工厂在哪呢?”望着山沟里郁郁葱葱的草木,王沉当时傻了眼。
彼时,云南三厂的情况大致相同:厂区选在大山深处,厂址还是“上无一片瓦,下无一处平”的状态。
会建房子的人成为当时最为紧缺的人才。5072厂的李炳生大学时曾参加劳动锻炼,学会了盖房子。于是,刚入厂他就被委以重任,带领着十几个人建房子。
建厂初期的岗位分工却很难因人制宜。5052厂李振河原是政工,来到新厂之后他的第一个岗位却是厨师。
相较于其他两厂,5052厂的交通条件更为恶劣。该厂的生活区和生产区中间隔着一座大山,他们硬是靠着人力,把山腰截断,挖出了一条通道!
吃饭的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林振堂。作为5052厂的后勤主管,全厂人的吃喝用行都指着他。
“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,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物资。刚建立了食堂,没有粮食,我就天天去昆明市粮食局找他们要,最终要来了几百斤粮食;没有工作服,找就市长;没有办公用品,找商务局长。天天追着他们跑。”林振堂说。
艰苦创业、自力更生,从一开始就成了云南三厂建设发展的主旋律。
逆境求生
1972年,风云突变。随着国家政策调整,云南三厂开始缓建。此时,距离选址建厂还不满两年。
突如其来的缓建,使得职工的思想波动很大。
“大家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,刚想大干一番事业,却突然被叫停,感觉非常震惊。”想起当时的情景,5072厂的刘汉江仍然非常激动。
在此情境下,三厂党委提出了“厂缓心不缓,缓建也要作贡献”的口号,号召大家自力更生。
之后几年,情况变得更为艰难,军品任务逐年减少,最后几乎为零,三厂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每年几十万的缓建费。求生存,成为摆在云南三厂面前的重大难题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三厂积极开发民品,走上了以民品生产为主的发展道路。
据原5042厂销售科长蒋士杰回忆,当时发展思路就一个——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,先吃上饭再说。仅1979年一年,云南三厂试制民用产品多达30余种,包括米线机、电影放映机、远红外食品烤炉、表壳、钢琴等等,五花八门。
发展民品之后,云南三厂逐渐摘下了贫困的帽子。1985年,全年工业总产值为3164万元。在那个“万元户”凤毛麟角的年代,云南三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11445万元。
开启新纪元
1987年,云南三厂基本完成了调迁工作,由此结束了近20年的三线建设时期。
调迁之后,云南三厂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,彻底改变了靠拿国家缓建费维持的困难局面。
1988年6月10日,云南三厂合并组成为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,开启了新纪元。
然而,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,云南航天民品的优势逐步被蚕食,加上经营不利、研发落后等因素,公司连续10年亏损。2000年前后,三厂先后进行了政策性破产,云南三厂的番号被取消,属于那一辈人的事业自此画上了句号。
回想起山沟里的那段岁月,老航天们总会精神焕发。他们几乎记得每一件事,并且大部分时间十分开心地讲述。只是讲完之后,他们往往会陷入沉默。
“当年从几千公里外的东北大城市,来到祖国西南的小山村,心里是揣着建设三线的梦想来的。二十年时间在大山里摸爬滚打,结果和初衷并不相符,多少有些遗憾,但从未后悔。”已经85岁高龄的林振堂说道。这几乎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心声。
2000年起,云南航天以节能燃烧技术为核心的产品重新起步,现在业务涉足后勤保障装备、节能加热设备、餐厨垃圾处理设备、燃烧器和军用方舱五大系列百余种产品,并成功开拓了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云南航天从一个岌岌可危、频临破产的企业,发展到产值过5亿元、利润上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。“三线建设逐渐远去,但‘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’的三线建设精神却深深融入云南航天人的血液里。”云南航天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肖雅君说道。
如今,借助国有资本金项目,云南航天进行了生产设施升级改造,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新厂房拔地而起。大山里的三线厂区也早已经卖给了当地的政府和企业。有些厂房被改造继续利用,更多的建筑则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消失。
山沟里,昔日被平整的土地上,荒草重新长了出来,似乎试图掩盖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。但那些断壁残垣,却一直在提醒着人们:这里的夜晚曾经灯火通明。